Saturday, May 14, 2016

 

基因轉殖技術的歷史和演進

從台灣的中央研究院轉戰來到哈佛醫學院,老闆給我的第一個任務,毫不意外的就是建立一隻新的基因轉殖小鼠。基於學術機密的考量,遇到敏感的關鍵字我會用ABC...帶過,你也不用問我這ABC...代表什麼,因為在這我也不能講。我只是分享我遇到的新鮮事和抒發實戰感想而已,就多包涵了!

要做基因轉殖小鼠,說來話長,反正『沒有三兩三,真的不能上梁山』!這幾年技術突飛猛進:

(1)原核鼠胚基因注射 (pronuclear microinjection):打一定劑量的促進排卵激素後,讓母鼠進洞房。隔天有愛的記印的新婚母鼠就犧牲來取受精卵(真是煞風景);在顯微鏡下用玻璃針將欲表現的DNA打到還是單細胞的鼠胚原河內(此時它還沒發育神經,所以應該還不會痛啦!)收集幾百顆挨針的鼠胚,通常會先在培養皿裡養個24小時,隔天挑外表健康的胚移植到代理孕母的輸卵管裡;所謂的代理孕母,就是同步和已經結紮輸精管的公鼠交配過的母鼠,確保此時子宮內的環境適合鼠胚著床。28天後出生的小寶寶裡面就會有帶這DNA的小傢伙出現啦!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快,但是缺點很嚴重,因為插進染色體內的DNA其數量(cpoy number)無法控制,插進染色體的位置更是隨機發生,所以有些子代雖然有帶這DNA,會不會表現、表現多少和表現位置都不一樣,這就是DNA亂插造成的位置效果(position effect)。

         
   

(2)鼠胚幹細胞同源互換(ES cell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是劃時代的生物學術成就,也是2007年 Mario Capecchi獲頒諾貝爾獎的原因。小鼠的受精卵在子宮著床發育幾天後就進入了囊胚(blastocyte)時期,囊胚裡面有很多的祖先細胞(或稱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就是之後發育成為各種『體細胞』的祖先。過去十幾年來,科學家努力發展讓這些幹細胞維持原狀或分化為特定體細胞的培養技術,這些技術最棒的應用之一就是用來進行特定基因的剔除或轉殖。要剔除或置換特定的基因,你需要先拿到這基因的基因組(genomic) DNA,利用各種克隆技術剪出兩段同源DNA片段,夾在『塞選基因』的兩側。馬力歐有多聰明,他用了兩種塞選基因(selection gene)來大幅提升同源DNA互換的機率:(1)沒我你會死(positive selection)的抗藥基因和;(2)有我你會死的毒素(negative selection)基因。以圖例來說明:同源基因的重組互換在幹細胞內會自然發生,但是機率很低,為了增加正確基因重組的機率,我們把抗藥基因(neo resistent gene)放在兩段同源DNA片段的中間,也就是說,沒成功同源互換的幹細胞們在加入抗生素的培養皿中會慢慢凋亡,能存活就兩種:成功同源互換本尊或是整段亂插進體染色體的冒牌貨;為了幹掉這些冒牌貨,我們在載體末頭端放了毒素基因,冒牌貨帶了毒素基因自然就掛了,剩下存活在培養皿的就是成功進行同源DNA互換的模範生了。



挑到這些模範生,就可以將這些模範生幹細胞打回去另一品系(毛色不同)的小鼠囊胚裡,因為幹細胞會分化成體細胞,而且總是有機會分化成生殖腺(睪丸)內的精母細胞,一旦精母細胞帶上這同源互換的基因片段,它就會自然而然透過精子受精傳給下一代。因為囊胚內的幹細胞有兩種,這種老鼠幹細胞混雜的囊胚生出來就變成小花鼠(chimera)。多配幾隻小花鼠,越花越好,你總會有機會得到全身帶有互換基因的純種子代,這隻就是你的基因剔除小鼠,他全身的體細胞都帶著你成功置換的基因片段呢!看到這裡,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馬力歐豎起大拇指,獲頒諾貝爾獎真是實至名歸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3)RNA導彈式基因切割酵素(CRISPR-Cas9):眼尖的人都看得出來,這種幹細胞同源互換的裝配生產線解決的copy number和position effect的問題,但不但費時而且耗工,加上不是所有物種的幹細胞都像小鼠這麼容易培養或取得。這幾年,另一個劃時代的基因改造技術出現了,就是CRISPR-Cas9 。RNA-導彈式基因切割酵素的發現起源於細菌對抗病毒入侵的研究,和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樣,我們身體一旦被某種流感病毒肆虐過,我們的免疫細胞就會記得這當年蹂躪過我的病毒壞蛋。細菌也有自己的一套機制,來確保自己不會被同一病毒壞蛋蹂躪第二次。加州柏克萊大學的 Jennifer Doudna發現:DNA切割酵素Cas9 會利用RNA小片段序列(通常就是外來病毒的小片段基因序列)來當導彈,專一性的攻擊以前欺負過我的病毒DNA。利用這DNA切割酵素,科學家給予Cas9配備特定基因序列的RNA導彈,Cas9就會去切割染色體內核酸序列完全相符的位置。別小看切這一刀,這一刀會引發細胞內自行修復DNA斷裂的機制來處理這斷掉的DNA,修理的過程中會造成突變(NHEJ: Nonhomology end jointing)或同源DNA互換(HDR: homology direct repair 如果你同時給予同源雙臂的外來DNA),其結果就是小片段RNA-導彈標定位置的DNA序列被改變或重組。所以,現在要做一隻基因剔除小鼠,只要選對DNA標定序列,在試管內合成對應的序列RNA,將cas9和這合成的導彈RNA一起打入老鼠原核胚或生殖細胞內,產出得子代裡面就會有基因改造的小鼠出現。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Jennifer Doudna 在YouTube的很多場演講,不管這技術的商標官司最後結果怎判,我相信 Jenifer 一定會是明年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

(4)DNA導彈式基因切割酵素:RNA還要再試管內合成,最近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教授找到了類似但卻是用小片段DNA序列來做導彈的基因切割酵素,這文章發表在今年五月的Nature Biotechnology,真是中國人之光,在這一定要吹噓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這發現雖然沒辦法角逐諾貝爾獎,但韓春雨老師這輩子的吃穿應該都不是問題了,哈哈!






參考文獻與圖表引用出處

[1] Methods Mol Biol. 2013; 1027: 10.1007/978-1-60327-369-5_10. 
                doi:  10.1007/978-1-60327-369-5_10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AxDVBt7kQ

[4]  2016 May 2. doi: 10.1038/nbt.3547. [Epub ahead of print]
shinghonglin@gmail.com

 

大腦與行為的對話:『分子行為神經科學』實驗手札....

你知道你的大腦如何運作嗎?科學家如何探究基因與行為的關係?

      神經科學是二十一世紀的顯學,我們的大腦如何運作?進而產生我們的感官知覺、記憶思考、甚至是人格特質?寫這些網誌的初衷,一方面是希望提供一個平台,一個交流神經科學技術的中文討論區;另一方面,我希望替自己多年來在實驗室的實戰經驗寫日記,以後我的學生或有興趣的後進可以參考。網站內容主要分為五個部份,從最基本的DNA、RNA抽取、基因工程、PCR技術、Cell culture、Southern/Northern/Western blotting到基因轉植鼠的製作與基因轉植小鼠可能phenotype的分析,希望這些資訊對讀者在實驗室的實戰工作上有所幫助;最後!我著重在科學新知的分享上,我希望可以透過翻譯最新,最有趣的科學期刊來引起普羅大眾對神經科學的興趣!
      我堅信健全的科學文化建立在精彩的科普作品,接觸神經科學,讓這文化深植在大家的心中!

神經科學技術分享

cloning(中國大陸翻譯成客隆),是一切分生實驗的基礎,這網頁的資訊教你如何用最少的經費,完成一流得客隆實驗。 


基本功(ㄧ)不用KIT抽取質體DNA
 
基本功(二)大量製備高純度的質體DNA 
基本功(三)如何製作勝任細胞
實戰範例(ㄧ)
基本功(四)T/A cloning & 藍白挑 
高級班(一)找不到可用的切點怎麼辦
高級班(二)如何screen大量的clones?  PCR v.s  Colony hybridization
高級班(三)substraction cloning 

想要養細胞嘛?細胞culture實驗雖然有很多的詬病,但它確實提供一個快速而簡單實驗模式!想作好 Neuroscience,一定要先學會怎麼養細胞!


基本功(ㄧ)配置無菌的medium,如何解凍、subculture細胞
基本功(二)如何進行細胞的transfection
實戰範例(ㄧ)Tet-on construct testing in hNT-2 cell
基本功(三)免疫螢光染色
基本功(四)primary culture of mouse DRG neuron
高級班(一)螢光蛋白GFP的妙用與迷思
高級班(二)免疫沈澱的原理與實作 

Blotting 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不管你是核醣核酸(去氧不去氧)還是蛋白質,你都會需要這方面的基本訓練!


基本功(一)小鼠genomic DNA的抽取
基本功(二)Southern blotting & trouble shooting
基本功(三)鼠腦分區、pouch你有興趣的神經核
基本功(四)Western blotting & trouble shooting
實戰範例(ㄧ)基因鼠的genotyping:PCR v.s Southern blotting
高級班(一)用超高速離心分離細胞膜的蛋白質

Mouse genetics是現在很紅的一門顯學,你知道怎麼把一個基因放進一隻活生生的老鼠身上?怎麼把你有興趣的基因從老鼠身上剃除掉 ?


基本功(一)DNA preparation
基本功(二)Super ovulation &  eggs handling
基本功(三)Pronuclei microinjection
實戰範例(ㄧ)我的第一隻transgenic mice 
基本功(四)如何設計與製作knockout construct
基本功(五)Culture of ES cell 
基本功(六)基因標地 gene targeting 
基本功(七)Electroporation and pick up ES clone 
高級班(ㄧ)cloning的未來趨勢:BAC to the future 
高級班(二)In vitro fertilization &冷凍精子減少開支
高級班(三)Cre/loxp:tool for conditional knockout 

What's wrong with my mouse? 基因鼠的行為與生理研究! 美國科學研究計劃從1990至2000年是大腦科學的十年(decade of Brain)而2000至2010年確定為行為科學的十年(decade of Behavior)。


基本功(ㄧ)實驗設計與統計概說
基本功(二)小鼠的行為測試-初級
基本功(三)小鼠的行為測試-高級
補充篇(一)如何照顧,培育與handle小鼠
補充篇(二)手術小百科 
高級班(一)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using mouse brain
高級班(二)in situ hybridization using mouse brain
高級班(三)RT-PCR & real-time PCR
高級班(三)ChIP assay 
高級班(三)HPLC & Microdialysis
高級班(四)Brain surgery & in vivo gene deliver

科學論壇

      以下是我個人再念paper後的心得分享區,我喜歡在看完一篇好文章之後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再這裡和大家分享,這些文章大多發表在我個人的Blog上,在這裡作一個連結!歡迎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不吝給予批評和指教! 

複製人可行嗎?
意外的干擾,2006諾貝耳獎得主簡介。
哈哈!老鼠有同情心嗎?
 「癢」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批腿基因? 崛起中的神經內分泌學...
現在幾點鐘...有趣的生物時鐘!
你有肥胖的問題嗎?leptin 的發現與應用

你吃飽了嗎?....問問你的下視丘
用音樂加速你的腦力:介紹官方網站 imusic
人類記憶好壞,KIBRA最知道! 
阿茲罕默症100年回顧。
焦慮的老鼠:5-HT1A & SERT knockout
神經膠細胞調節記憶好壞
阿茲罕默症-都是鈣離子惹的禍



Monday, November 27, 2006

 
焦慮的老鼠:5-HT1a Receptor與SERT 介紹

焦慮是一種狀態,一種威脅(threat)即將出現的心理預期!從過去精神科的臨床經驗與藥理研究顯示,腦中的血清素(serotonergic system)和焦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腦中負責製造血清素的神經細胞位在橋腦(pons)、延腦(medulla)和中腦(midbrain)的中線縫核(Raphe)位置,其軸突向前、向後廣泛投射到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和大多數的神經傳導素一樣,血清素也有其關鍵合成酵素(Tryptophan hydroxylase)、專一性的受體(5-HT receptor)和負責回收釋放後、細胞外血清素的幫浦(SERT: serotonin transporter),這些元件共同作用維持腦內血清素的運作。

早在1996年,Lesch 等人就在科學期刊中指出人類的焦慮特質與基因「血清素回收幫浦(SERT)」的表現量有直接關連性,多元性(polymorphism)分析發現焦慮症狀的病人其SERT基因的啟動子(promoter)和正常人不同!SERT 和焦慮的關係也可以從一般臨床常用的抗焦慮藥物「百憂解(Prozac)」來理解,這類藥物進到中樞後直接作用在突觸末稍的SERT上面,抑制細胞外血清素的回收來改善情緒困擾。

另一個被廣泛討論、和焦慮有關的基因叫做5-HT1A受體,Lemonde 等人(2003)發現重鬱(major depression)和自殺(suicide)的病人其5-HT1A受體基因的啟動子有過多的表現(impaired repression);Neumeister 等人(2004)利用正質子顯影技術(PET)指出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病人其腦內5-HT1A受體表現較正常人少,因為5-HT1A受體的主要功能在調節血清素的分泌(autoreceptor),這些研究不僅為人類情緒困擾找到的生物基礎也暗示多數的精神疾病都肇因於患者基因的遺傳突變。

1998年四月NIMH的Klaus-Peter Lesch 實驗室發表SERT 的基因剔除小鼠;同年底,普林斯敦大學的Thomas Shenk 與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Rene' Hen 兩個實驗室幾乎同時發表5-HT1A受體基因剔除小鼠;這些基因剔除小鼠都被發現有若干的情緒障礙(見下表),相信對於之後研究人類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disorder)或精神科藥物的篩選上相當有幫助。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考試不及格,怪我嗎?


在今年2006十月的science期刊中,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 Papassotiropoulos 等人發表一個決定人類情境記憶(episodic memory)好壞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它座落在 Kibra (又名WWC1: novel WW and C2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這個基因的第九個 intron上,單單一個T換成C的polymorphism決定了人類受試者在延宕回憶字詞時(Delay free recall)記憶表現的好壞!

這SNP的發現主要歸功於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畫(HapMap參考http://www.hapmap.org/)的比對成果與微陣列晶片所提供的全基因圖(whole-genome)高速檢測技術。

在351個瑞士公民所挑出的受試者中,實驗者根據其5分鐘延宕回憶30個無關字詞的表現將受試者分成「高分組」和「低分組」(前、後25%);之後對這些受試者的DNA進行502,627個SNPs的分析。統計分析發現Kibra這個SNP有顯著差異,SNP CT/TT組在5分鐘延宕的正確回憶字數較CC組平均多出24%;SNP CT/TT組在24小時延宕的正確回憶字數較CC組平均多出19%!更有趣的是這兩組人在立即回憶(immediately recall)的表現是差不多的,表示兩組人馬參與實驗的成就動機與注意力是一樣的。

把同樣實驗搬到美國本土的受試者身上(N=256)也有同樣的發現!

將回憶材料的視覺字詞換成聽覺語音刺激也有同樣的差異!

最後,用核磁共振(fMRI)觀察受試者在「回憶時」的腦內活動,發現CT/TT 組右側海馬回、右側前額葉皮質、右側下頂葉等位置的活動量明顯高出CC組!

這發現令人連想到C2-like domain的相關基因 synaptotagmin,這分子和突觸端的鈣離子感應、釋放有關係,想到鈣離子就令人連想起在學習記憶研究中著名的長效助益效果(LTP: long term potentiation),哈哈!雖然這SNP造成回憶表現有差異的機智目前還不清楚,但我心中第一個想到的是我的啟蒙老師 台大心理系 梁庚辰教授,想起他當初在台上口沫橫飛的介紹Hebb假說、介紹海蝸牛、介紹海馬回的LTP怎樣怎樣!

「來點人的Data吧!」台下無知的我抿著嘴說.............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你有「肥胖」的問題嘛?


對現代人而言,「肥胖」幾乎是一個甩不掉的夢靨。根據保險業的術語,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體重(kg)/身高(M),大於28代表你有肥胖的問題!這時你就要注意自己可能併發心臟血管、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相關的疾病。

「 愛吃」並不等於「肥胖」!有些人「喝水」就會胖!這是有科學根據的,早在1978,Coleman等人就發現基因突變會導致小鼠有肥胖的性狀,這種老鼠的體重是一般老鼠三倍,體內脂肪含量是一般老鼠的五倍。經過一系列的雜交實驗(positional cloning),證實這老鼠的突變基因為 ob 或 db 這兩個基因,其中 ob 基因負責一種蛋白質稱作 leptin 的製造,而 db基因則是做出 leptin 的受體。Leptin 是一種由脂肪細胞(adipocyte)所製造並分泌到循環系統的一種荷爾蒙,在正常體內,脂肪組織含量和體內細胞質 Leptin 的含量呈現正比關係,皮下注射 leptin 可以減輕體重,而缺乏leptin則會有「肥胖」的問題!

飽食一頓後,體內的血糖、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或體溫都會升高,但體內的 leptin 並不會,表示這賀爾蒙和吃食行為的引發或終止無關,它負責的是長效(long term)的體重調節作用。前面提到的ob/ob突變鼠,其生理狀態就相當於一隻長期「飢餓」的老鼠,有體溫下降、不孕、過食和免疫系統功能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經由外加的 leptin來改善。表示再正常的生理狀態下, leptin 這荷爾蒙負責一個生理恆定的回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

db這個基因負責做出leptin的受體(receptor),這基因突變的老鼠也有「肥胖」的問題!研究發現這受體主要表現在脊椎動物的下視丘(hypothalamus: arcuate nucleus、PVN、VMH和LH等位置),直接將3ng/ hr 的leptin打到下視丘所產生的減重效果產生相當於皮下周邊施打500ng/hr!這實驗證實leptin減少脂肪重量的作用是透過其在下視丘的受體。

在人類的研究方面,越胖的人體內的 leptin 含量越高,反之節食一陣子則會下降!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的病人體內的 leptin 荷爾蒙很低,這是否表示「肥胖」的人都是ob或db基因有問題呢?Maffei 等人(1996)對將近500個有「肥胖」問題的病人做研究發現他們的ob基因並沒有問題,表示人類的「肥胖」問題,主因並不是這ob基因或其受體db基因的突變,其可能的原因應該是荷爾蒙leptin的分泌失調亦或者是其受體感受性(sensitivity)下降的關係。

Greenberg在人類的臨床實驗發現長期給予「肥胖」病人leptin的皮下注射可以降低體重,但不是所有病人都有效果,其療效和病人體內原本的leptin含量低有關係!這些研究在在證明人類的「肥胖」問題其肇因可能不只一種,想要利用 leptin 來減肥,得先證明你的「肥胖」是因為體內leptin過少或受體缺失所致。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癢」的神經生物機制(Neurobiology of itch)!

在坊間的教科書中,「癢」的神經機制是較少數被科學家探究的領域範疇。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恰當的動物模式(animal model)可以供實驗者做系統性的操弄與觀察,動物不會主動告知實驗者「我會癢!」這件事,取而代之的是抓(scratch)或摩擦的動作反應,這些反應不易觀察且具爭議性;隨這現代神經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活體電生理(in vivo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紀錄、大腦功能造影(functional brain imaging)等技術的使用和進步,這些限制正逐漸地被克服。「癢」和「痛」有類似的的神經受體引發嗎?還是個別有特定的神經迴路負責?以下的整理將提供讀者對這感官「癢」有初步的認識。
臨床醫生是對「癢」最不陌生的一群。早在350年前,德國的外科醫生Samuel Hafenreffer就提出:「癢」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它會引發抓癢的反應衝動!基於診療上的方便,現代醫學更將「癢」做以下的分類:

(一)皮膚發炎疾病引發的癢:如蚊子咬、皮膚過乾、濕疹或牛皮癬等皮膚病所引發的「癢」。

(二)系統性疾病引發的癢:如甲狀腺抗進或長期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會有「癢」的併發症。

(三)神經性的癢:如骨刺壓迫末梢神經或
截肢手術後病人常報告的「癢」。

(四)心因性的癢:如精神病患的寄生蟲幻覺、長期壓力引發或憂鬱症病人所抱怨的「癢」。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癢」的多源性,從周邊(PNS)到中樞神經系統(CNS)都可以引發「癢」的感覺,加上「癢」也有急性(acute)和長期(chronic)複雜度的不同。這些特性和現階段科學家對「痛覺」的了解有若干的相似。所以近代神經科學對「癢」的研究報告幾乎都來至於傳統做「痛覺」的實驗室。
早期的理論認為輕度(sub-threshold)活化痛覺受體就會引發「癢」!這種觀點稱為強度理論(intensity theory);另一派學者認為抓癢是透過「抓」引發「痛覺」來止癢,「癢」和「痛」其實是拮抗的兩種感覺,這種理論(antagonistic theory)最好的背書來至於臨床上止痛藥的處理常會引發患者「癢」的抱怨;第三種理論認為「癢」和「痛」有特定的受體(pruriceptor v.s nociceptor),特定的神經迴路負責傳遞訊息,這種理論稱為專一理論(specific theory)。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會發現這三種理論都對,只是適用的解釋層次各有不同。
(一)臨床醫生很早就發現組織胺(histamine)和「癢」的引發有密切關係,皮下組織在受傷或發炎時會釋放組織胺,進而活化末梢神經上的H1-受體,臨床人體試驗證明,局部抑制H1-受體可以阻斷皮膚發炎所帶來的「癢覺」,然皮膚的紅腫依舊;類似的報告在老鼠身上指出H4-受體也有類似的功能。

(二)發炎組織附近的免疫細胞會分泌蛋白酶( protease),過多的蛋白酶會活化神經末梢上的PARs(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目前已知的PARs有多種,其中已經證實PAR2和「皮膚癢」的引發有關係。首先,在有「皮膚癢」報告的皮膚炎病患身上,發炎部位的PAR2表現量會升高;其次局部活化皮下PAR2會讓受試者報告「癢覺」。

(三)在周邊神經末梢分布
大量的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受體,這些受體本身就是離子通道(ion channel),活後直接影響末梢神經的神經電位,在痛覺研究中已經被證實和冰或熱所引發溫度痛覺(thermal pain)有密切關係,TRP受體有很多種,其中TRPM8(一種cold receptor)被認為和冰敷的止癢效果有關係;TRPV1和TRPV3和樟腦局部塗抹後,溫熱且止癢的效果有關係。

(四)嗎啡與大麻受體也和「癢覺」有關係,內生性腦啡(opioids)和大麻素(cannabi-noids)作用在其受體(μ-,κ-,δ- CB1 or CB2)後不只有止痛,也有止癢的效果。惟活化受體的層次不同(skin、spinal或 supra-spinal level),其「止癢」和「使癢」的效果迥異。舉例來說,在脊椎活化μ-受體會產生癢的感覺,而活化κ-受體有止癢的報告。
在我們脊椎的背跟神經節(dorsal root ganglion)中,負責傳遞體表感覺的神經纖維可以初分為Aδ、Aβ和 c 三種,其中c是沒有髓翹包裹(ummyelinated)的神經纖維,c-fiber又可依是否對機械力(mechano-force)敏感分成兩種,其中的負責傳遞「癢覺」的是對機械力不敏感(mechano-insensitive)的c-fiber。這些對癢反應的細胞佔脊椎投射到視丘(spinothalamic projection)細胞中的5%,其生理與解剖特性和傳遞痛覺的脊椎細胞有很大不同:
(一)這些傳遞癢覺的細胞沒有自發性(spontaneous)電位活動。

(二)這些細胞之所以沒有電位活動懷疑是被傳遞痛覺的細胞活動所抑制( pain-induced inhibition)。

(三)這些細胞從脊髓的lamina I 直接投射到ventrocaudal part of the nucleus medialis dorsalis( MDvc),MDvc在向前投射到前扣帶回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背側島狀皮質(dorsal insular cortex)。


在199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人腦造影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痛覺在中樞皮質的處理分區有其時間、空間、情緒、動機、強度等....許多不同的向度。那關於「癢覺」呢?台北榮總的謝仁俊醫師可是全世界第一個(1994)用PET來回答這問題的科學家,他發現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前運動皮質(pre-motor area)和前扣帶回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對「癢覺」有反應。後來的fMRI也有類似的發現。和「痛覺」比較,這些對「癢覺」有反應的中樞皮質幾乎是重複的;換句話說,到目前為止,大腦中並沒有哪各區域被證實對「癢覺」的處理有專一性!

Sunday, November 05, 2006

 


科學論壇:複製人可能嗎?

以下是近幾年來關於複製動物的歷史:

1997年二月:在 276次的是在失敗後,由Drs. Keith Campbell 與 Ian Wilmut 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終於成功做出世界上第一隻複製動物....桃麗羊( Dolly),這複製創舉在當時引起全球熱烈地討論,由成熟體細胞複製出活體動物已不再是神話。(註桃麗羊1996出生於1997發表) 。

1997年六月:美國柯林頓(Clinton)總統基於人道與未知的考量,頒令禁止美國聯邦經費支助科學家進行複製人類的相關研究(為期五年)。

1997年七月: 製造桃麗羊的科學家們採用相同技術再做出保麗羊,惟這隻保麗羊帶有人類基因。

1998年二月: 韓國科學家宣稱成功複製出小牛(calf)。

1998年七月: 成功由體細胞複製出大約 50隻小鼠( mice),其中有些小鼠是經過多次複製(亦即由複製鼠的體細胞再行複製)。 技術上已經出現不同於複製桃麗羊所用的方法。

1998年十二月: 日本科學家成功複製出乳牛(cow).

1998年十二月:韓國科學家 Kim Seung Bo和 Lee Bo Yon「 宣稱」首度成功由人類婦女的卵子,經移除染色體並塞入同一婦女的體細胞後,培育出發展到「四細胞 」階段的人胚。這兩位科學家並強調他們的研究目的並不是想複製人類,而是希望在實驗室裡培育出可供人類病患使用的移植器官。基於人道的理由,複製的人胚已經被銷毀而實驗終止。(註)

2000年一月: 美國奧勒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宣稱成功做出第一隻複製猴子Tetra,不同於複製桃麗羊的方式,該複製猴是透過將早期胚胎切割成四部份而獲得(故名Trtea)。這些科學家聲稱此實驗目的是希望製造出遺傳密碼完全相同的一對動物以進行相關實驗。

2000年三月: 第一隻複製豬成功發表,由當年複製桃麗羊的團隊執行,複製豬隻的目的在於提供與日俱增的人類器官移植需求。

2001年一月: 複製技術第一次成功用在挽救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白肢野牛( gaur:東南亞山區的一種野牛),雖然這頭牛在出生幾天後還是夭折,複製動物的技術提供保存稀有物種的一種途徑。
註:1998年韓國科學家複製人的實驗由於只提供照片(見左圖),缺乏可供學界驗證的基因證據,在當時引發許多質疑。以下是兩位科學家接受BBC專訪的新聞稿:The scientists who say they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 at the Kyung Hee Health Centre in Seoul, Dr Kim Seung Bo and Dr Lee Bo Yon, gave their first in-depth interview to BBC One's Panorama, broadcast on Monday. They said their experiment was for research purposes only but observers believe their aim is human cloning. Dr Kim said: "I believe the cloning of a human cell can provide a step forward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fertility."

"We don't have any material to judge. That's a big problem," said Dr Seo Chung Sun in Science magazine. The four cells claimed to have developed from an egg implanted with adult DNA were not preserved. Dr Kim Seung Bo explained why his experiment had been stopped after the cloned cell had divided to four cells: this was the stage at which cells would be implanted into a woman's womb and, for research reasons, he wanted to see if this stage could be achieved by cloning.
Professor Lee Silver,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rejected this explanation. He believes the enormous outrage that followed the Korean scientists' announcement "forced them to backtrack and claim that it was only done for research. That makes absolutely no sense. Fertility clinics have one goal in mind - to help people have babies."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2006年諾貝爾生醫獎-意外的干擾

轉載 Sciscape新聞報導: Jun-An Chen [Oct 10, 2006]

2006年諾貝爾生醫獎桂冠由兩位美國科學家 Andrew Z. Fire 和 Craig C. Mello 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發現 RNAi 干擾基因表達的現象。長久以來,科學家公認的分子生物學中心教條為-雙股DNA為基本的遺傳物質,雙股DNA會先轉錄成單股RNA,單股RNA接著再轉譯成蛋白質來執行實質的生理功能。大部分的學者也認為,單股RNA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扮演串場DNA變成蛋白質的中場配角,很少有科學家會將想到RNA也有可能會直接參與調控基因的表達。
1998年時,Fire 和 Mello 發現將 unc-22 基因的同義單股RNA或反義單股RNA微注射至線蟲的胚胎裡,都無法觀察到線蟲因 unc-22 基因被調控後的表現型 (phenotype)。有趣的是,當他們將這兩段序列互補的單股RNA黏合成為雙股RNA時,再將這段雙股RNA注射至胚胎,竟然可以忠實地干擾 unc-22 的基因表達。他們首度將這個意外發現的”基因沈默”現象稱之為- RNA干擾 (RNA interference, RNAi),並且將這個實驗結果發表於 Nature 雜誌。在這篇期刊論文裡,他們大膽地假設 RNAi 的干擾現象可能是普遍存在於各種生物體裡的防禦機制。隨後不久,Mello 也小心地實驗證明RNAi 的干擾機制主要是藉由雙股RNA忠實地干擾其標地的訊息RNA (mRNA)之基因表達。有趣的是,Fire 和 Mello 從發現 RNAi 的干擾現象到奪得諾貝爾桂冠僅僅花了八年的時間。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有三:

ㄧ、 RNAi 的技術近年來已被廣泛地引用在取代”基因剔除”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大量的節省研究人員的研究時間和經費。隨著各項模式生物的基因組陸續完成定序,使用 RNAi 干擾的技術更可以完成一次大規模掃蕩剔除所有功能性基因的雄心壯志。

二、 這五年來,微RNA (micro RNA, miRNA) 紅到發紫的研究熱潮也加速 Fire 和 Mello 獲得桂冠的速度。 miRNA是生物體內自行合成的一段長髮夾型單股RNA,miRNA並不會被轉譯成蛋白質,相反地,miRNA會經由類似 RNAi 的抑制基因表達機制來調控生物體本身的生理功能。鑑定 miRNA在何時表達,何處調控已儼然成為最熱門的研究之一。

三、 結合 RNAi 干擾的技術與 miRNA的生理作用機制,可以提供未來以 RNAi 干擾的技術來治療人類癌症或退化性疾病的基石。 RNAi 干擾的臨床應用已初步在長尾獼猴上被證明有效,未來實質應用在人類疾病的治療上應是指日可待。

繼2002年後,2006年諾貝爾生醫獎再度頒發給以”線蟲“作為研究題材的學者,讓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蟲再次成為當紅炸子雞!或許不久的將來,線蟲學者又會再次風光地回到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台上!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